“阳春布德泽,万物生光辉。”在此春暖花开之际,恰是外出游玩的好时候。为了让学生拥抱自然,呼吸春的气息,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心态,新北区龙城初级中学于3月19日组织七、八年级学生赴无锡拈花湾进行综合实践活动。
知由来,品佛家禅机
一路上伴着春光、迎着欢笑,同学们来到太湖之畔,聆听导游的介绍,寻觅“拈花”之名的由来。相传灵山会上佛祖拈花,众弟子皆默然,唯有摩诃迦叶微微一笑,佛祖见其有悟性,便传其衣钵,故此“拈花一笑”的典故广为流传。“拈花湾”得名也是因为它所在的地块形似佛祖的五叶莲花。同学们漫步其中,很快就被小镇古色古香的建筑所吸引,小镇整体建筑风格以唐风宋韵为主,融入了中国江南小镇特有的水系,打造出了一种独有的古镇韵味,使得整个小镇沉浸在美轮美奂的意境中。
行更远,赏禅意村舍
同学们一路沿着拈花大道行至云门坪,脚下满满的春意更能激发大家徒步的热情。循着迦叶路逛逛禅意村舍,清幽的环境不觉中便洗涤了心中尘埃。鹿鸣谷是徒步的最佳地点,一路从鹿眠隐秀,顺着山间小路,走上鹿鸣茶院,过鹿鸣禅院,赏潭水、听瀑布、观茶园,体验和煦春风,聆听林间鸟鸣,在春天把脚步慢下来。
探春情,育蓬勃少年
“灵山小镇雅音涵,倚借春情惬所探。”此次综合实践活动,龙城学子们用脚步丈量春色满园,用心灵品味禅意悠远。作为菁莪学子,我们热爱学习,我们更热爱自然与生活。相信经过此次综合实践活动,同学们能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投身于学习之中,不忘初心,奋斗正当时!
抒感悟,化心底波澜
唐风古韵 拈花禅意
七(1)班
“青草香,浆果甜……”在一片欢歌笑语中,我们来到了梦往神游的“拈花湾”。
拈花湾位于无锡太湖之滨的灵山小镇,听导游说“拈花湾”取名于佛教中,佛祖“拈花一笑”的典故。其外形如同佛祖手指拈花。
走过意心桥,只见池中莲花旁,几道水柱冲天而起,仿佛有鱼跃龙门的气势。美轮美奂的禅意建筑和园林景观,让我忘记了城市的喧嚣。最挑人眼球的还是拈花塔,位于小镇最中心的位置,周围还有拈花广场,百花堂和妙音台,古朴庄严。拈花塔的建筑也是典型的木结构,是整个拈花湾的标志,由内而外传递着浓浓的禅意和最好的修行。
我迈着轻盈的步伐,走进工坊,手握画笔,蘸上颜料,小心翼翼地涂抹在小罐子上,一个个美丽的图案装点在罐子上,平时的急躁烟消云散。一笔一画中,我学会了沉淀自己,脚踏实地,一步一个脚印。
清风徐徐,拈花一笑,我走在这充满唐风古韵的小路上,处处是禅意,让我的心灵得到升华和净化。
生命的诗篇 自然的杰作
七(4)班
春日,是生命的诗篇,自然的杰作。每每冬日的严寒顺着时间的流逝悄无声息地褪去,春便迈着轻盈的步伐潜入时间万物之中,滋润一切众生。
初春的清晨,阳光穿透稀疏的云层,洒落在绿树的枝桠上。我们上了大巴车,准备开启一天激动人心的实践活动。一路上高楼林立,行路途中偶有两枝樱花探出头,俏皮灵动而又充满生机。循着路边愈发多的花和指路牌,往前方望去。远远地看见一座牌坊上写着“拈花一笑”,十分醒目——是拈花湾到了。
进入景区大门后,我们的队伍沿着古色古香的石子路向前行。绕过花街,小组自由活动时间到了,我们几个人穿过花间小径,漫步于商业街上。仿佛置身于现代化的古城中。斑驳的历史在此留下点点印迹:古色古香的青石板路,路边整齐的摆放着精致的盆景,粉砖黛瓦的明清建筑……
随着人流,来到拈花塔前,这里正在表演着“拈花戏剧”,塔上闪烁着不同的灯光颜色,几位窈窕淑女,身穿华服,正在塔上翩翩起舞,宛若翩跹的彩蝶。塔旁的五彩金莲周边云雾缭绕,仙气飘飘,实是美轮美奂。
一天的旅程很快就结束了,我们怀揣着不舍的心上了返程的路,拈花湾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好地方啊。
刺绣的魅力
七(5)班
步入春意朦胧的拈花湾,几点粉红映入我的眼帘:是那树上几朵含苞欲放的樱花,是那隐在篱笆后轻轻舒展的山茶,是那刺绣扇上一束娇嫩的芙蓉。
走进一旁的绣楼,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色彩斑斓、图案各异的刺绣作品。它们或描绘着自然风光,或展现着民俗风情。从细腻的丝线到复杂的图案,每一件作品都展现了刺绣的魅力和价值。在阳光的映照下,绣娘们眼神专注,手中的绣针在绣布上来回穿梭着,如同一只只飞舞的蝴蝶,动作轻盈优美。针尖的每一次起落,都凝聚着她们的心血和智慧。我不禁凑上去细细观看,被这种专注和热情深深吸引。征得绣娘同意后,我拿起针线,在绣布上绣了几针。虽然动作笨拙,可是每一针、每一线都仿佛有着神奇的力量,让我忘却外界的喧嚣和烦恼,沉浸在刺绣带来的宁静和愉悦中。
刺绣不仅是一种技艺,更是一种生活态度。在绣娘的代代传承下,它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。而我也会将这份对刺绣文化的热爱和敬意,带回到我的生活中去。
赏山水之景 听铜铃之声
七(7)班
宁静祥和的湖面,古老庄重的拈花塔……涌入我的脑海,定格在我的心间……
踏入拈花湾大门的第一步,你就会发现什么叫作“言有尽,而意尽无穷。”缓缓行走在蜿蜒曲折的小街,道两旁,几十家复古小商铺默默立着,高高低低,参差不齐;款款行走在错综复杂的小巷,静谧、无声,内心也放松下来,只想体会宁静时光中的慢放。
不知不觉,便走到了湖边。湖面波澜轻起,湖上小船轻荡,是在慵懒地等待着游人的到来。走累了,就在湖边小憩,品茗赏景,体验到:人生何处不惬意!
再往深处走,便是排排民宿。居民在房前屋后都栽上了各种小花,一朵灿烂的小花,一面精致的窗雕,亦古亦今,亦闹亦静,十分别致。俯首深嗅门前小花的芳香,转身轻拂一面雕花透窗。放眼望去,尽是一派田园风光——只想,沉醉、沉醉……
站立在巍峨佛塔前,你便能感受到独属于佛塔的威严,你也便会不由自主的收敛举动,侧耳倾听风吹动铜铃的庄严声响,最后你便会肃然起敬,仿佛步入了佛家圣境。
看山水,品名茶;赏田园之景,听铜铃之声!如此,岂不快哉!
赏拈花美景 感禅意生活
七(13)班
踏入拈花湾小镇,仿佛穿越时空,回到了唐风古韵的时代。建筑风格古朴典雅,与自然景观和谐相融,每一砖一瓦都透露出匠心独运。让人仿佛置身于禅意的世界,心灵得到前所未有的宁静。在这里,传统文化与禅意相互交织,让我深刻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。
小镇的香月花街,更是弥漫着浓厚的文艺气息。街道两旁的手工艺品店和艺术展示橱窗,琳琅满目。
拈花湾,让我们在纷繁世界中,找到一片宁静的港湾。在这里,我们不仅欣赏到了自然美景,更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禅意的深远影响。
春风化雨 美育心灵
七(14)班
“草长莺飞二月天,拂堤杨柳醉春烟”,这次令人心旷神怡的拈花湾之旅,让我感受到了雅致之美带给人的极致治愈。
不必说以榫卯结构构建的原木色仿唐建筑群带给人的时光穿越感;也不必说各种古色古香的商铺招牌名称带来的诗意浪漫,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五彩灯饰引发的旖旎遐思;单是每家店门前种植在陶罐中姹紫嫣红的鲜花,就让游人的心情欢快舒畅不已。
坐看禅意小屋隐于山水石竹之间,在一汪清池旁,泡一杯香茗,恰得浮生半日闲,又是另一番享受。
这次春季实践活动,我们远离了城市的喧嚣,与大自然有了一场轻松的邂逅,意义非凡:无论学业压力多大,我们的心灵终将被美治愈。
阳春三月踏青去,流连忘返拈花湾
七(15)班
阳春三月,我们来到了禅意十足的拈花湾。初到拈花湾,古色古香的建筑映入眼帘:一座雄伟的拈花塔屹立在街区中,直棱窗棂,重唇板瓦,转角斗拱,尽显唐朝盛景。
到三月末,拈花湾的樱花就会争相开放。一路上,大大小小的樱花树将会让人赏心悦目,流连忘返:粉嫩的樱花在微风中轻轻摇曳,宛如轻盈的仙子翩翩起舞,令人心驰神往。
路边,商店货架上摆放着各式各样精致的纪念品;空气中飘着茶叶的清香;一条小道上还有一家书店,书架上琳琅满目的书籍也别有一番风味。
突然,耳边响起一阵阵清脆的叮叮当当声,抬头一看,原来是几只小巧的铜铃,旁边配着几束花环,更为古风浓郁的古镇增添了一份韵味。在街区的尽头,还有一个“五灯湖”,绵绵薄雾从湖面升起,笼罩在人们身边,如梦似幻。
三月的江南真是一幅动人的画卷,充满生机、画意,这样如诗如画的拈花湾使我流连忘返!
东方禅意生活乐土,世界心灵度假花园
七(16)班
今年春游,我们来到无锡拈花湾,让我极感兴趣的,是拈花湾的“禅”文化。
拈花湾作为灵山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总体以“禅”为主题元素。所谓“禅”是指心态安宁、生活安康,与目前生活节奏越来越快,市民需要慢生活、心灵获得安详的诉求不谋而合。“禅”连接了灵山文化景区整体的佛教文化与旅行度假双重命题,让拈花湾拥有了“东方禅意生活乐土,世界心灵度假花园”的美誉。
拈花湾整体外在构造是佛祖拈花之姿态,走进拈花湾,会发现整体布局、假山水泉、亭台楼阁、一草一木都充满了宁静的禅意美学。拈花湾的庭院布满了枯草与各类苔藓,体现了晨钟暮鼓的肃穆氛围,这些植物除了很强的观赏性,还有鲜明的佛学含义,烘托出清冷孤寂的禅意气氛。
拈花湾小镇的核心商业区“香月花街”,有餐饮、民宿、茶艺、佛教周边等商业活动,商铺出售的产品也大多具有浓厚的禅意文化。
身在春意融融风光无限的拈花湾,心中感受着深深的禅意,真有种超凡脱俗的感觉呢,不由感叹:拈花湾,果不负我!
惊鸿一瞥 经典流传
七(18)班
无锡的浪漫不止在四季的更替中,走进这座匠心凝聚的小镇里,我不止被古色古香的建筑所吸引,更让我心动的莫过于那摆在店门的彩色泥人。
走进店里,里面还有人在做泥人,原来泥是纸,手是他们惯用的笔。创造出中国人专属的手办,手捏戏文,让戏文里的人被形神兼备的凝固在那一刻,讨喜可爱的大福,是无锡人几辈子捧在手心的宝贝,即使几百年的岁月蹉跎,泥人的描绘依旧重现于世人面前。我希望上手体验一下这项非遗的与众不同,不过捏泥人是不可能了,但上色还是可以的,老师教了我如何上色,把握水分,手不能抖,抖了线条就变得不流畅,我在老师的带领下艰难的画完一个小泥人,仅此一个我就累得够呛,老师说他从小便传承了这项技术,我望着满墙的泥人,他们应经过多少个日日夜夜才能如此熟练,我不知,但我知道这项非遗并不容易,应该让更多的人看到。
对一件事持之以恒,终会有回报,我会牢记这次活动的感悟,弘扬非遗文化,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!
撰稿:陈东 摄影:各班班主任 编审:彭菲 终审:颜淑情